【从纪念到委身】第20天 十字架上的祷告

十字架上的祷告

PART1
路23:32~43
32 又有两个犯人,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。
33 到了一个地方,名叫「髑髅地」,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,又钉了两个犯人:一个在左边,一个在右边。
34 当下耶稣说:「父啊!赦免他们;因为他们所做的,他们不晓得。」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。
35 百姓站在那里观看。官府也嗤笑他,说:「他救了别人;他若是基督, 神所拣选的,可以救自己吧!」
36 兵丁也戏弄他,上前拿醋送给他喝,
37 说:「你若是犹太人的王,可以救自己吧!」
38 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写着:「这是犹太人的王。」
39 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笑他,说:「你不是基督吗?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!」
40 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,说:「你既是一样受刑的,还不怕 神吗?
41 我们是应该的,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,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。」
42 就说:「耶稣啊,你得国降临的时候,求你记念我!」
43 耶稣对他说:「我实在告诉你,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。」  

 

 
PART2
释义
        罗马士兵把耶稣带到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,在那里钉祂在十字架上。“各各他”是从亚兰文音译过来的地名,意思是“髑髅”,可能是因为地理形状,也可能是由于罗马人经常在那里处死囚犯。根据现时的考古资料,仍未能确定各各他的位置,但教会传统相信是在耶路撒冷西北面。耶稣曾告诉门徒,先知预言他被列在不法者之中,会在祂身上应验(路二十二37;参赛五十三12)。果然,士兵带来两个犯人,一个钉在祂左边,一个钉在祂右边。古代钉十字架有不同做法,可以用钉子,也可以用绳子,把犯人的身体悬挂在木头上。复活后的耶稣手上有钉痕(约二十25),所以祂的双手应是被钉在十字架横向的木头上(注:是钉前臂而不是手掌),而且双脚也被钉上。
        罗马人为了羞辱受刑者,通常要死囚全身赤裸悬挂在十字架上。士兵脱去耶稣的衣服后,分成四分,每个兵一分。因为祂的里衣是没有缝的,是从上到下整件织成的,所以他们就抽签决定归给谁(约十九 23~24)。士兵这样分配耶稣的衣服,呼应诗篇二十二篇18节大卫的遭遇,暗示耶稣是受苦的义人。耶稣头上有一个牌子写着:“这是犹太人的王”,是用希伯来文、拉丁文和希腊文写的(约十九20),顺序是犹太人的母语、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和普及的商用语言。
        虽然耶稣的肉体受着极大折磨,每一口呼吸都会使身上的伤口撕裂得更深,福音书记载祂在十字架上开口说的第一句话,竟然是为那些迫害祂的人祷告:“父啊,赦免他们!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。”耶稣曾教导门徒,当爱你们的仇敌,为迫害你们的祈祷(太五44)。当彼得问祂饶恕人多次少才算足够,祂的答案是“七十个七次”,即“没有限量”。耶稣受难时活出自己的教训,以恩慈和怜悯对待敌人,祈求父神赦免他们的罪。围观耶稣受难的人,不但没有同情祂,反而出言嘲讽。路加记载耶稣三次(官长、士兵和犯人)被人讥诮,他们叫祂救自己,从十字架上下来,借此证明祂就是基督或犹太人的王。吊诡的是,如果耶稣真的从十字架上下来,就不能完成降世救人的使命。耶稣受难时三次被人讥诮,刚好对应开始公开事奉时,三次受魔鬼试探,祂一次也没有受到引诱。耶稣一生忠于父神要祂作的工,由开始公开事奉到死亡一刻,都没有违背父神的心意。
        路加的记载只有一个犯人开口“侮辱”耶稣,马太和马可却记载两个犯人都曾讥诮祂(参太二十七44;可十五32)。另一名犯人嘲讽耶稣之后,可能听见祂为敌人求赦罪的祷告,或因为其他原因而感到懊悔,责备另一个犯人受刑罚仍不惧怕神。他明白自己受刑是罪有应得,耶稣却没有做过任何恶事。他恳求耶稣:“你得国降临的时候,求你记念我”,反映他相信耶稣是“犹太人的王”。记念的意思不单是“记得”,也包括“求耶稣怜悯和拯救他”。耶稣没有因为犯人曾讥讽祂而拒绝他的请求,反而肯定他已蒙神接纳,“我实在告诉你,今天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。”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第二次说话,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得着永生的盼望,确定他有分于神的国。  

 
 
PART3
反思
        圣经说:“恨能挑起争端,爱能遮掩一切过错”(《和合本》:箴十12),耶稣含冤,遭受钉十字架的酷刑,仍然能说出“恩言”,主动宽恕人和为犯罪者代求。如果你曾经被人伤害,心里一直怀恨,感到无法原谅对方;盼望神的大爱和赦罪之恩深深触动你,让你靠着主学习饶恕人的功课,心灵得着真正的释放。耶稣在痛苦中仍然关心灵魂得救,而不是自怜或埋怨神,提醒我们不要专顾自己的事,漠视他人的需要。让我们思想圣法兰西斯的祷文,并由衷向神祷告。

 
PART4
祷文
主啊!使我作你和平之子;
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,在伤痕之处播下你宽恕;
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,在绝望之处播下你的盼望;
在幽暗之处播下你的光明,在忧愁之处播下你的欢愉;
在赦免时我们便蒙赦免,在舍去时我们便有所得;
迎接死亡时,我们便进入永生。
主啊!使我少为自己求;
少求受安慰,但求安慰人;
少求被了解,但求了解人;
少求爱,但求全心付出爱。
奉耶稣的名字祈祷。阿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