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模板——【从纪念到委身】第1天 温柔又谦和的君王

温柔又谦和的君王

PART1
太21:1~11
1 耶稣和门徒走近耶路撒冷,来到橄榄山的伯法其那里。耶稣派了两个门徒,
2 对他们说:“你们往对面的村子里去,立刻就会看见一头驴拴在那里,还有小驴跟它在一起。把它们解开,牵来给我。
3 如果有人问你们,就要说:“主需要它们。”他会立刻让你们牵走。”
4 这件事应验了先知所说的:
5 “要对锡安的居民说:“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了;他是温柔的,他骑着驴,骑的是小驴。””
6 门徒照着耶稣的吩咐去作。
7 牵了驴和小驴来,把衣服搭在它们上面,耶稣就骑上。
8 有一大群人把自己的衣服铺在路上,也有人从树上把树枝砍下来,铺在路上。
9 前呼后拥的群众喊叫着:“和散那'归于大卫的子孙,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,高天之上当唱“和散那”。”
10 耶稣进了耶路撤冷,全城都震动起来,他们问:这人是谁?”
11 大家都说:“这就是那先知耶稣,是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的。”

 

 
PART2
释义
        在大约三年的公开传道生涯中,耶稣多次带同门徒往耶路撒冷守节,并在圣殿里教导人。当耶稣的人生踏入倒数阶段,就在离世前的那个星期日,祂最后一次带同门徒往耶路撒冷度过逾越节。他们“进了橄榄山的伯法其时”,耶稣打发门徒往对面的一条村子去,在那里取一匹驴和跟它拴在一起的小驴。这条村可能是伯大尼,因为马可和路加记叙耶稣来到“伯法其和伯大尼”(可十一1;路十九28),是同时提到这两个邻近的地方。在四本福音书中,惟有马太记载耶稣吩咐门徒牵来两匹驴,其他三本福音书只提及一匹小驴。马太笔下的另一匹驴应是“母驴”,因为耶稣将要骑的小驴是没有人骑过的(可十—2),所以需母驴在旁陪伴,带领它行走。门徒就遵照耶稣的吩咐,往对面的村子去,所遇见的正如耶稣先前所说的,反映祂拥有超凡的预知能力。
        古代罗马将军在战场上凯旋归来,往往骑着战马进城耀武扬威,接受群众热情的欢呼和喝采。耶稣只骑着一匹小驴进入耶路撒冷,反映祂是一位“温柔又谦和”的君王。马太说明耶稣骑着小驴到圣城去,“应验”了旧约撒迦利亚先知的预言,将来会有一位君王驾临锡安:锡安的居民哪!要大大喜乐。耶路撤冷的居民哪!应当欢呼。看哪!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了,他是公义的,是得胜的。他又是温柔的,他骑着驴,骑的是小驴(亚九9)。
        耶稣骑着小驴将进耶路撒冷时,有一大群人走到城外欢迎祂。有些人把自己的衣服铺在地上,也有些人砍下树枝铺在地上。他们兴高采烈地呼喊:“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,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,高天之上当唱“和散那”。 马太和马可没有记载群众用来欢迎耶稣的“树枝”是什么品种,但约翰指明他们手里拿着棕树枝(约十二13)。马太福音共有八次称耶稣为“大卫的子孙”,包括开始时在“耶稣家谱”中指明祂是大卫的后裔(太一1),重复肯定耶稣君尊的身分。此外,马太描述耶稣诞生时,提到出生地是“伯利恒”,又引述弥迦书五章2节,说明祂就是先知期盼要来的大卫王(参太二6)。由此可见,马太强调耶稣是“君王”。欢迎耶稣来临耶路撒冷的群众拥戴祂为“大卫王”,是怀着振兴以色列的政治愿景,以为耶稣会帅领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,而不明白祂是受苦的弥赛亚。
        面对众人热情的拥戴和喝采声,耶稣没有丝毫留恋,或打算顺从他们的期望成为一位军事领袖。相反,祂继续骑在小驴上徐徐进城,义无反顾走上钉十字架的苦路。五天后,耶稣就会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受难,完成祂降世为人的使命。

 
 
PART3
反思
        许多人渴望受人拥护和爱戴,但喝采声容易令人迷失方向,甚至忘记人生的召命。虽然群众呼喊的颂词内容正确,耶稣确实是奉主名而来的以色列王,但他们是以自己的期望来理解耶稣的身分和使命。我们对主的认识是否也是一知半解?我们在教会聚会庆贺耶稣为“王”,日常生活有没有也尊崇和顺服祂?抑或把神当作“仆人”使唤,要求祂一定要照我们的期望和方式行事,达成我们个人的心愿?有人把心灵形容为一幢有多个房间的大宅,我们邀请耶稣入住这大宅时,必须愿意开放所有房间让祂进入,不可留下任何一个房间仍然关上,不肯向主开放心灵的深处。我们不但要从人生的宝座上退下来,让主在生命居首位,也应该效法耶稣的温柔与谦和。祂不追求也不留恋世间的荣耀,甘愿降卑,一心一意只想完成天父的旨意。这又是否我们由衷的期盼?

 
PART4
祷文
        赞美主耶稣,你是荣耀的君王,是弥赛亚!感谢你曾降卑为人,在十字架上受尽苦楚,救赎我这不配的罪人!我盼望能更深认识你,效法你的柔和与谦卑,不贪图虚浮的荣耀。诚心祷告,奉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。阿们。